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走访浙江衢州 探寻先辈足迹

在此以前,还没有人这样明确提出以心为本、以性情为本的主体论思想。

任何人的自性由于是独立的、个别的,因而都有某种限定,不可能是绝对普遍的,就这个意义而言,任何人的自性都是在内的,不是在外的,只能求之于内,不能求之于外。因为每个存在者都达到至理,而至理既然无待,还有什么是非善恶可言。

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走访浙江衢州 探寻先辈足迹

生命本身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真性。但郭象所说的存在本体,并不是王弼所说的无,而是存在者各自成为自己的内在根据,因此他说,玄冥者,所以名无而非无也[16]。郭象所主张的知,是知于内而不是知于外之知,是求其所知而不是求其所不知之知,也就是无知之知。既然人们有一种知性的执谬与狂妄,因而使自己的真性即存在受到蒙蔽,要实现玄冥之境,就需要解除这种蒙蔽,使其完全开放,投进自然的怀抱。[21] 所谓物化,就是遗死生而与变化为一,这是玄冥之境的人才能做到的。

它不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而是从人的知性出发,不是实现自己的存在而是使其受到蒙蔽,从而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。[8]《庄子·大宗师注》。它主张通过主体的内在的情感需要、评价和态度,通过情感意识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活动,获得人和世界的意义。

老子和庄子已经提出了养生之学,后来的道教,则通过宗教实践求得长生不老,这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宗教。这完全是现世主义的,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,而不需要死后的永恒。敬鬼神而远之,似乎并没有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,但是却清楚地表明,这不是人生所迫切需要的。真心的真正实现,就是除去形体的限制,超越与物相对的自我,进入绝对无限的精神境界。

《庄子》中有许多生动的例子说明,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达到纯熟而运用自如的程度,可以得到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,但是很难在理论上提出普遍性原理。墨子首先提出和运用了逻辑学上的类概念,并以此为工具,批判了儒家爱有差等的仁学。

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走访浙江衢州 探寻先辈足迹

[106] 理作为宇宙本体,是形而上者。这种智慧的一个特点是,否定一般对象知识,直接把握道体。第五节 形上思维 一、中国有没有形上思维 许多学者认为,中国的形上思维很不发达,中国人很喜欢具体思维,不喜欢形上思维。在以实践、实用为原则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倡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,名家学说得不到发展,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。

惠子曰:‘人而无情,何以谓之人?庄子曰:‘道与之貌,天与之形,何得不谓之人?……吾所谓无情者,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,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。三、潜在本体意识及其实现 未发已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,它同四端、七情一样,也是情感论的,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也是体验型的意向思维。天道和人道并不是两回事,不是在人事之外求其天道,而是在人事之中实现天道,只要自强不息,就能合于天道。从思维方式讲,则是天人合一的本体体验,即通过主体内在的意向活动,消除内外、主客之分,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。

老子的体道确实很少情感色彩,但同样缺少逻辑思维,它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型思维,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天合一,也就是他所说的复命。[75]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。

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走访浙江衢州 探寻先辈足迹

若无有心,则一切法皆无。就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而言,意向思维和对象性思维并不是构成互相对立、互不相干的两种思维方式,不能简单地说,西方人的思维都是对象思维,中国人的思维都是意向思维。

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产物,主张担柴运米,无非妙道,饥食渴饮,处处有性,甚至不读经,不坐禅,诃佛骂祖,无所不为。这不是成性而后知物,而是以成性为知物,即不是以主客体对立为特征的对象性认识,而是主客体合一的以主体自身为对象的认识。他们的心性说或者是建立在心理情感之上,或者通过情感表现出来,其间虽有某些差别,但都离不开体验和意向活动。以可以知人之性,求可以知物之理,而无所疑止之,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。儒家提倡公与私的斗争,就是在内心世界战胜个人的私欲,实现所谓大公无私的境界。它认为,哲学的功能不是发展人的知性能为以求得知识,而是发展人的实践能力以实现某种理想或现实目的。

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诸法皆是一心所作。这显然是自我超越而不是向外超越,因为天理不是在心外,就在心中。

因为一有辩论,即有是非,一有言说,即有分别,而大道既没有是非和分别,也没有主客、彼我的分别,真所谓天地一指,万物一马,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。仁作为生生之理,既是天德,又是心之全德,即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。

他说:不当以体会为非心。由于自然内在于我,是我的真性情,所以这是一种内在超越,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超越,则由于有主于中,而不是有主于外。

行之明也,明之为圣人。为知识而知识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几乎是不存在的。实现了这种形而上的自我超越,也就消除了主体与客体、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差别,再也没有天人之分。道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,也是最高概念,道无形无象,不可感知,甚至不可言说。

即使传授,也只能是带徒弟,却不能办学校、开讲堂,更不能写成著作,让人家去读。孔子的学生宰我以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,建议取消,孔子听后批评他不仁。

只是在庄子那里,自然之道具有绝对普遍的性质,超越了一切是非和善恶,是一个无所不有而一无所有的大全。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,死矣。

现象学所说的现象,一般都是中性的。又由于心体不离心用,就在个体的心中,因此这种超越是自我超越。

天只是以生物为心,自然界生生不息,化育无穷,这就是天心。对于什么是道,《易传》提出两方面解释。按庄子所说,道是万物的根源,万物只是道之一偏,万物有对而道无对,万物有生而道无生,道是大全,更不能用一般的方法进行认识。所谓内向思维,是就思维的指向而言,它是返回到心灵自身的自反思维,也就是主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。

这样,既没有形成重智主义的理智型思维,也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意志论,而情感体验却得到了充分发展。由体而达用的自我实现,同由用以达体的思维运作,二者是相互为用的。

未发之体虽然是潜在的,已发之用虽然是现实的,但未发却是本体存在,已发只是本体的实现和作用,有体便有用,无体则无用,必有未发之体,才有已发之用,已发是未发的实现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老子提倡一种否定性思维,通过对知识的否定,排除对象思维,才能实现对于道的直接认识。

如果说认识,那么,这不是通常所说的概念认识,既不是概念分析和推理,也不是信息加工那样的智能活动,而是一种体验层次上的意向活动和自我认识。心不是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,如同西方某些哲学家(洛克)所说,可以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,心也不是一面镜子,如同某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所说,可以照见外面的事物。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